学完这一课
学完这一课
04. 不想结婚,可以找个虚拟恋人代替吗?
37:53
19
大家好,我是丁瑜,来自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要做性别、妇女、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感谢辉瑞中国和看理想的邀请,很高兴在《学完这一课》的节目中与大家交流。今天跟大家从性别构建的角度入手谈谈亲密关系和虚拟恋爱。
最近两年,不时有这样的新闻传出,什么一个男子爱上虚拟偶像,花了好几百万要跟她结婚;一堆女孩迷恋乙游,集体的力量让某款游戏异军突起实现畅销榜登顶,coser接委托单定制一天浪漫约会,业务量火爆;城市的女性不想结婚大家都知道,忽然发现回归县城的体制内年轻女性也不想结婚了;女孩子都沉迷智性恋,对象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声音低沉充满磁性,大概就像男低音的王晰开口跪,随时给你充满性张力的回应,谁能做到?
唯有AI,更可怕的是,这些ChatGPT们还学会了各种肉麻肉酸的调情,既能说我是霸总要占有你那样的话,也能口吐芬芳打破道德枷锁,让人觉得它为了爱无所不能无所顾忌,然后让你更爱它了……这些爱与被爱的人,浪漫又忠诚,虚妄又真实,瞬间抓住了人们的心,叫人难以抗拒。因此很多不理解的人发出了危机宣言:天呐,现在的年轻人在现实中找不到对象了,因为他们堕入了虚幻中,游戏玩多了恋爱无能,还有就是现实中男性缺乏很多品质,女性受伤太深,只能在虚幻中寻求安慰。这些故事听起来就充满魔幻感,可能很多人并不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为何这样。
社会性别,如何成为今天的你?
今天,我想用一点点时间,用社会性别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稍微解释一下这些事情,性别研究,是从妇女研究中分支出来,又与之并行发展的。顾名思义,性别研究专注于“社会性别”,让我们用批判的眼睛思考身边的一切现象,从劳动问题到健康到大众文化到日常生活,与性别有什么关系,是如何受到性别的影响的。社会性别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从根本上定义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与之密切关联的有性别、性、种族、阶层、能力、信仰、出生地、公民身份、生活经历、对资源的拥有程度等等,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明白一个人的身份属性,更能帮我们从历史、文化、社会的角度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构建、固化和稳定了有关的社会规范、制度和系统。我们将会涉及四个大问题。
第一,亲密关系基本涉及男女两性,那么男女两性到底是什么?我们说的性别到底是什么?所谓性别,是如何被塑造成如今这个样子的?就是大家所明白和接受的那些比如“男女有别”“男人要阳刚上进有事业心,女人要温柔顾家有爱心”“男的更擅长抽象思维的学科,比如理工科女的更擅长细腻具象的文科”之类的。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特别根本但大家几乎不会花时间去细想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如何成为今天的你的”?
第二,现实中的男女两性关系,也就是构成我们今天所理解和接受的一夫一妻异性恋婚姻基础的性别关系,有什么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哈?有问题吗?对,为什么说有问题,有啥问题,这和第一点其实是相关联的。
第三,如今这样所谓“人机恋”、虚拟恋爱冲破次元壁的奇特组合为啥会出现?它体现了青年人怎样的需求?它是不是破坏了原有的性别关系?
第四,最终的问题,就是爱是什么?到底要如何去爱?这四个互相勾连的问题要是能大概明白,我们就能理解现在的这些现象为何出现,也能更理解亲密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期待,大家才能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避免受到鞭打和冲击。
首先,我们来讲讲第一点,性别是什么,它是如何被塑造的。人类的性与性别是一个综合了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领域,这两个面向里,生理性别大家都知道,就是我们说的sex,由基因里的染色体决定人有解剖学意义上的生理差异,当然这里面其实也有复杂的事儿,这里先不说;社会性别,有另一个词gender,是建立在生理差异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与社会性关系,划重点就是,它不是天生的,是社会文化对所谓男女性别的特征、气质、角色、活动、分工、 责任的期待和规范,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社会建构。就好像,我们的性别被主流文化传统建构成男和女、雄与雌的二元分化,齐齐整整的,那么,不属于这二者的,或者说模糊地带的,我们就不接受了,这也是为什么LGBTQ等不同性别或取向人群要为自己争取承认和权益。但这个问题不是本集的重点,我就不过多展开了。
不同文化对阴柔/女性、阳刚/男性的定义各不相同,通常由家庭、学校、职场、媒体、宗教等一系列社会化场所完成性别的教化。
最广为人知的说明应该是波伏娃的那一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其实还有另一句话我觉得也很值得提,“一个顺从的女人是个什么人?她是人类雌性中的一员。可这个解释就跟没解释一样。一个女人就是一个女人。她只有在某些关系中才变成仆人、妻子、奴婢、色情女招待、妓女或打字秘书。脱离了这些关系,她就不是男人的助手,就像金子本身并不是钱,等等……那些这些使一个女性变成受压迫的女人的关系是什么呢?”这是盖尔鲁宾对性别构建的一个深刻的提问,是了,一个字面意义上普普通通的“女”字,怎么就带有了特别的属性,而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又一直背负着压迫或不平等的关系呢?
我们从那个问自己的问题出发来看看,就是刚才说的,你是如何成为今天的你的。大家要是从来没好好想过这个问题,可以跟着节目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剖析一下,这很有意思,或许你会发现一些从来没发现过的事情:先想想你的名字。你叫娟、秀、英,淑芬、燕珊、艳红还是佳妮?
要是男性,是叫昌、成、彪、振,伟坚、国强、军强,还是俊杰?你说这都什么年代了,好的,那么你叫子涵、子墨、子晴、诗琦、梦琪、嘉怡还是静怡?叫子豪、子浩、浩宇、博宇、子轩还是睿杰?父母为什么要给你起这个名字?这里面饱含父母对你的期待,希望你具有怎样的特质,长大以后成为怎样的人,我们是不是常常看到一个名字里有海洋字眼的人就是从事航海相关的工作,或者带有天空宇宙字眼的人从事航空工作?你觉得这是一种巧合吗?其实这是从出生起父母就对他抱有某种期望,这里面有着父母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家庭的印记,他们自己从事什么工作,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发展期待,在你出生以后,就以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形式传递下去,他们对你的各方面的教育都是顺着这个期待来的,所以孩子长大后从事跟名字一样的工作这就不是巧合,而是完全顺应当年的期待,完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化的结果。
命名当然也具有了时代特色,不同时代的人对孩子培养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如何,从以前到当下,父母大多希望男性长大坚定强大,理性果敢,能成为中流砥柱,或者英俊潇洒倜傥风流,做的工作也应该能担得起一家之主的责任,赚钱或是为国贡献;女性,则是温柔娴静 灵巧善良 感性,不要做太累太不稳定的工作,也不讲什么大理想,幸福安康就好。所以我们的名字大都带有强烈的性别印记。
然后想想小时候你玩的玩具,男性常是刀枪车马兵、机器人、电子游戏、遥控飞机,女孩都是画画、布娃娃、芭比、迷你厨房、换装游戏,商场里卖玩具的地方都划分了男女。
然后到你穿的衣服,颜色款式都是区别分明的,以前我一同事生孩子,我想去买两套BB服送她,商场销售首先就问知不知道孩子性别,要是男生……要是女生……要是不知道……长大了以后,你说,我可以自己决定穿什么啦,但你翻翻购物网站,搜索一下服装的男女,马上就能明白,男性的款式更少,主打一个商务、简约、户外、休闲,颜色都是以冷色深色或大地色系为主的,女性款式琳琅满目色彩缤纷,每年流行风格不同,一会儿小香风一会儿辣妹装一会儿碎花田园一会新中式法式复古港风,各种款式颜色,都是为了凸显某种性别特质,男的讲求阳光帅气,干净清爽,女的近年来风格多元化,就出现了很多组合,比如甜辣、甜酷、美飒……包括你的发型、饰物,你觉得那是自己的决定和喜好是不是?但是你想想这些喜好是如何被发展出来的?以前你看流行杂志,现在你看各类公众号文章、关注博主,这些流行风潮从时尚中心出发一波波地宣传、塑造、营销,直到它到达你面前。那一瞬间你觉得,哇这个好看,但这其实也是有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带来的性别观念变化的强烈印记的。
然后再到你的爱好。到网站随手一搜,能看到很好玩的结果,什么男性十大兴趣爱好,烟酒打牌,电子产品、吃饭唱歌茶叶车,女性十大爱好,逛街购物,化妆瑜伽,插花烘焙,拍照发圈小红书当然不能忘了。这些纯粹是个人喜好吗?有多少是“被带起来”的?凡是从众的都是被塑造的,小众的也都不是真的小众,兴趣爱好之所以能被培养,意思就是被塑造的结果。
长大一点,你要读书选专业,就有了大家都熟知的那套说法,男生擅长数理化,女生擅长文史哲。家里人都会在那个时候劝你,男生可以读数学物理,建筑军事、航海航空、学医做程序员,女的不要搞这些,累,读师范做老师,有寒暑假,还能照顾家庭,读文科做公务员,多好,稳定,别搞那些日晒雨淋的,最好离家近一点。你的任何选择都是跟将来的职业绑定的,职业又和将来的家庭分工相关。家里总要有一个打拼赚钱的,一个照顾的,谁干什么,大家心里清楚。
出来就业,你是怎么考虑要做什么工作的?跟专业有关?收入有关?当然。你还要考虑这个工作有多忙,要不要经常加班出差,离家近不近,在哪个城市,这些又跟什么有关?记得你父母的期望吗?你总是在家庭期望和自主意志之间摇摆和折中,对不对?而这和性别当然非常相关。你要是男生,父母大概会希望你走四方,闯荡世界,你要是女孩子,父母就会希望你安安稳稳,离家近,别太拼搏。
然后就到了找对象、结婚生娃一条龙。男追女还是女追男?男的大还是女的大?在性的方面谁主动?你是怎么得到你的答案的?到了后面的家务分工,不用说大家都能想到什么爸爸带娃,主打一个活着就行,妈妈的照顾从来都是母爱爆棚的无微不至、细腻唠叨,你确实也常常看到妈妈在家干活的情景。
这是有数据支撑的,第四次全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0-17岁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辅导作业和接送主要由母亲承担的分别占76.1%、67.5%和63.6%;女性平均每天用于照料/辅导/接送孩子和照料老人/病人等家人的时间为136分钟。已婚女性平均每天家务劳动时间为120分钟。家有3岁以下孩子由母亲照料的占63.7%。在业女性工作日平均总劳动时间为649分钟,其中照料家庭成员和做饭/清洁/日常采购等家务劳动时间为154分钟,约为男性的2倍。
媒体、娱乐的那些东西就不说了,要说的话太多了,但是你要知道,你每天看的新闻、综艺、广告,听的歌曲、故事、相声,看的电影、电视剧、小说,任何东西,都是有导向性的,这是社会所谓的主流观念,是什么呢?就是关于男性女性怎样才像真正的男性女性的那些东西。就算有了一些现代化的外皮,看起来是很现代的东西,比如典型的大女主剧,似乎在宣扬女性独立,讲求有仇必报的快恨爽,让女人看起来也可以和男人一样强大、犀利、通杀四方,但实际上很多爽剧看到最后,发现还是得依靠有权男性莫名其妙的爱慕实现一切,换言之,还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桥段,要么就是女性黑吃黑,搞了半天就是宫斗的内核,要不然就是女性不成功毋宁死、不努力不奋进不拼博你当然是黄脸婆这种毒鸡汤。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你的一切喜好、情绪、倾向都被拿捏得死死的,知识的来源也被锁死了,从古至今、方方面面的许许多多只为告诉你,男人女人应该要怎样才符合这个性别的气质,凡有越界,必有后果:要么受到批判谴责,要么被社会的目光杀死,要么被硬生生拗回正常的轨道,要么顶着怪异的帽子冷漠地生活着。所以你说,你是怎么变成如今的你的?这下是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异性恋婚姻,有什么问题?
那么,对于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是不是能有点启发了?既然我们都是这样套着一定的模子被社会制造出来的,容错率不超过10%(这个数字我乱说的),反正有瑕疵要拿回去重塑一下修改一下,直到可以出厂。看过屠宰场的猪吧?验证完毕,合格,盖上蓝色的猪肉章,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章。要是你不喜欢这个比喻,可以换成《三体》里的思想钢印,虽然每个人都有个性,都能表达自己,但基本的内核是不能有错的,比如关于性别的二元认识,关于以此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这是组成家庭的根基,家庭又是社会的根基,想到了家和万事兴这个说法吧?对,只有小家稳固,大的社会才能稳固,所以不能有太多离经叛道的幺蛾子出现,否则大家都不按常规走,都不按规矩来,社会会乱套,会崩塌。
我想到一个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观点,1816年法国的一个政治和社会理论家争辩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期间关于离婚的立法应该取消。他说就像政治民主“允许人民,政治社会中弱小的一部分,起来反抗现有权力,”离婚是“名副其实的家庭内的民主”,意味着允许妻子,“婚姻中弱小的一方,向婚姻中的权威造反”,所以,“为了使国家权力不落入人民手中,必须保证家庭不落如妇女和儿童手中。”他从一个类比开始建立了婚姻与民主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所以你要明白为什么我们总强调家庭制度的稳固,因为这一向是秩序井然的国家的基础,因此我们会有现在的婚姻关系限制,也就是说,大多数社会和文化下,婚姻必须是建立在异性恋基础之上的一男一女的结合,这样能保证后代的延续,同时不陷入一夫多妻或以往任何多偶制的混乱。
所以说,你看,就像社会性别,自然的家庭、婚姻制度其实也是被构建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下来的,在此之前,一夫一妻多妾制还同样被认为是自然合理的呢,直到大家的许多认知随着社会变化出现了改变(或者说社会风俗与规范随着人们的认知而改变),比如有人开始思考为何自己的命运只能是这样,尤其是女性,比如100多年前轰动中国的赵五贞女士自杀案,引得当时的青年毛泽东发出赵五贞的死根源于”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的感叹,指出婚姻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有有识之士去质疑这一切并有勇敢者去作出反抗,才有了社会变革。
所以我们也是可以去质疑一切不合理之处的,任何制度都是被建构出来、赋予意义并用许多手段合法、合理化的,因此这些意义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人也会随着这些改变的意义去改变自己的互动方式。
就好像我国的第一部婚姻法是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里面的很多条款已不再适用,或者说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两性平等意识的不断加强,这些条款需要作出改变以适应社会现实,最新的民法典里也有很多相应的改变。大家普遍对婚姻内部的平等,包括财产、债务等,家务劳动的价值和儿童利益比较关注,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痛点,太多的夫妻关系问题,铺天盖地的社会新闻甚至让很多年轻女性对婚姻产生怀疑。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回收了2万多份问卷的青年恋爱婚育态度方面的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有明确的结婚意愿,问及不想结婚的原因,超过一半的人是因为社会事件的影响,比如在夜跑中消失的女性啦、吃宵夜被袭击的女性啦、出去旅游被丈夫推下山崖的女性啦等等,这些对女性特别不友好的性别关系让人心生畏惧。其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而这也与现实情境相符。为什么会这样?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婚姻和家庭建立的基础就是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就像刚才剖析的,每个个体遵循的成长路径方方面面都是按支配性男性气质和从属性女性气质来设计的,那就好像建楼的根基就是歪的一样,这个楼怎么可能正呢?我们后面的修修补补,本质上只能说是修改了底线,因为我们说法律是底线,但无法撼动既已形成的不平等观念,因为观念是最难改变的。
虚拟爱情为什么越来越流行?
再来看第三个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今的年轻人对爱和亲密关系整体获取的知识、感受、体验更丰富、具象、多元化了,可以说,他们也许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或者说跟我们的前辈们相比不再那么容易被传统的婚育观念支配,而是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和决定的空间。以前不结婚不行,不正经恋爱不行,那都是要被社会的口水淹没,显得你个人素质有问题或者不正常的事,但现在,虽然还有催婚,但一切都宽松起来。现代性下的个体化令我们有更多自由空间摆脱社会的束缚,社会学里叫脱嵌,与传统脱嵌。
当大家开始反思两性关系,我觉得这是好事,总归要对我们一直认为“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东西开始关注和思考,改变才有可能发生,要是大家都不去想,不去批判,全部循规蹈矩,世界如流水线机器轰隆隆转个不停,每个人都被固定在设计好的模子里,那就不会有任何的社会进步了。
与AI谈情说爱、沉浸在虚拟角色中,其实都是情感的折射。先讲讲虚拟恋爱,广义上指的是与不是现实中的真实的人建立亲密关系,那么这个对象就可以是很多东西了,它可以是最接近真实恋爱的真人在线陪聊(购买陪伴时间),这也是最初的形态,也可以是一个游戏中的角色,比如现在流行的恋与深空,亦可以是AI,比如最流行的虚拟恋爱APP Replika,可以让你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一个虚拟人,任何时间、地点,在任何你需要的时候,为你提供即时语音和形象陪伴。它的好处挺多,比如游戏角色,它的人物形象、声音完美,有故事情节,让你成为女主沉浸其中,与之发生各种互动,享受与各个角色的交融;虚恋APP里,恋人形象可以实现完全定制,可以24/7随时随地陪伴,可以有最即时的回应,而且它什么都懂,问啥懂啥,还有很多动人的情话,你还能在线与他见面,让它看你的住处、你的朋友,基本与真人无异了。你还可以同时与多个对象进行互动,各取所需,而且一切都非常日常,他们会给你语音电话,会给你留信息,在你任何时候登录,就算长久没见,他们也不会发脾气,总是温柔以待。
我通过研究发现,大家不是不想爱,而是在现在的性别观念模具下更难以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对象了,尤其是女生,这可以归结为男女在这方面进步的速度不同造成的。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就业、收入、社会参与各方面的增加,她们更快地接受了性别平等、女性独立的思想,而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整体上要捍卫自身的权力,因此相对更因循守旧,改变更困难。换言之,男性拖后腿了。他们并没有跟上女性的步伐,当女性已经一只脚踏入了独立自主的职业化之路,另一只腿却还被拖在家庭内部承担大量的家务而得不到分担,社会学家将之形容为“停滞的革命”,这个革命指的是性别平等进步的革命。
女性的想法得不到满足,很多需求无法被回应,此时,人工智能的出现就像抛出了一条稻草——玩过的人就知道,无论是游戏还是虚恋APP甚至是现在的ChatGPT,豆包Kimi,它关注你的一言一行,对你的话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做得好的AI,就像开头说的,情话绵绵,诚意满满,你任何时候跟它倾诉任何情感和事情,它都会在第一时间回应,这种即时感是带给我们正面情绪体验的一个最重要的点。
而且,纸片男友可以从你的中学时代开始陪伴你,一直到你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公司不倒,男友不跑,公司倒闭,二创永续。
他伴随你成长,经历一切,而他从前是什么样的,后来还是什么样,容颜不老,优点长存,变的是你,而且一定是步向成熟的、在感情上慢慢变好的模样。多么理想的状态。人人都渴求这样的感情,包容、长久且他不变。这可以抹除现实亲密关系中两人由于步调不一致导致的各种问题和不良结局。它尊重你的价值和感受,可以给你带来满满的情绪价值,做你的安全客体,提供长时间的陪伴。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这些纸片男友长得都很帅,而且有各种风格,你可以随时做各种夫人,还可以all in。
如此种种,叫人很难不爱是不是?
所以,它们有没有打破现有的性别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没有,有时候甚至强化了某些性别刻板印象,因为它们毕竟是接受了现有性别关系与观念的人做出来的,但由于披着甜蜜的外衣,又吸纳了更新、进步的性别观念,更多地从女性的角度和需求出发,能补充现有关系的不足,实现一些无法实现之处,可以说,虚拟恋人,也是一个理想化的亲密关系版本。
因此,我们看现在的虚拟恋人,它给现实中的两性关系上了一课,折射出了性别关系的诸多问题和不平等,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有一定的消解父权制,甚至消解二元性别的意义。特别有意思的是,这是超越次元的一种情感关系,也就是说,虚拟和现实逐渐融合,往大里看,我们也可以有超越族群、物种等边界的亲密关系,半个世纪前这个话题就已经在学界发生,以前提出的很多跨界和融合现在都已经实现,那么,你能不能想象如果沿着这条路下去,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ChatGPT时代,可以如何去爱?
讲到这里,就到了我们的第四个问题。是我们对爱的要求变高了吗?可能很多不理解的人会觉得,你跟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建立了亲密关系,那你就回不到现实了,在现实中你就爱无能了。是不是这样呢?刚才我们说了,那些是现实情感需求的投射,它们与现实亲密关系是不矛盾的,完全可以同时存在,所以我们不应当用竞争关系去看待这些技术,我们应该将它看作对我们的启示和提醒,我们需要的是真诚的、同步的、能有情感回应、尊重同时又能保证双方独立空间的这么一个对象。
这让我想起了毛泽东一百年前提过的“恋爱中心主义的夫妇关系”,以及吉登斯的“纯粹关系”,这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当女性不在束缚于生育的性,而是享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和性自由,男性因此对女性的控制消除,权力关系改变,而权力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整个话语体系就会随之改变,大规模经济与心理上的平等建立起来,男女间情感和性便能平等,关系趋于纯粹,亲密关系中原本因权力而形成的暴力、欺骗、威胁、虐待、嫉妒等就会被尊重、关爱取代,不会再发生因过于了解而受到伤害的情况,个人之间基于平等的爱发生联结,不会再由于爱而依附或被对方征服、吸纳或覆盖在阴影之下,人之间既开放又有界限。
而现实中的亲密关系是可以跟虚拟恋爱并存的,我想强调一下,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平等、关怀、尊重的性别关系,而不是现实虚拟的区分。
以上,我们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给大家讲了:
1、我们的性别,尤其是主流的性别分化和文化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
2、既然它们是被建构的,那么肯定经过了很多合理化、合法化的手段将之固定下来,这并不代表这些东西就是全对的,相反,很多东西需要反思甚至质疑,去看到这个建构的过程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3、经过这些思考,我们会更明白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处境,知道这些是如何发生、发展和被固化的,那么,我们就能更清楚有哪些东西可以被改变,哪些新的、多元的东西我们可以学会接受。
要想逐步做到超越传统、甚至有问题的性别关系,我认为关键有三点:一是对爱和亲密关系有正确的期待,这真的是让自己有一段满意生活的最重要的一个前提,也就是说,所谓的什么天作之合、100%合拍,错过这个没有下个的理想伴侣是不存在的,就没有命中注定、Mr.Right,大家在看剧的时候常会说“把民政局给你们搬来”“原地结婚”,这其实是一种“懒惰”,梦想着美好能自己送上门。实际上两个人在一起一定都要各自付出努力的,尤其是让彼此的步调协调一致,共同成长,这要求我们各自保持自己的职业、个人发展与独立空间。两个人也一定是各有各的问题,但在看清楚这些问题、充分了解对方后你依然觉得自己可以接受或喜爱对方,那就可以和他建立一种更长期的关系,这种关系一定是立体的、复杂的,不是只包含好的、心动的、热烈的的情感。你可以把亲密关系的双方想象成两个泡泡,有时候碰在一起,局部重合,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独立自处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亲密关系状态。
二要建立爱的能力,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敢于面对关系中的不顺畅,学会解决问题,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现在的大家,工作生活压力太大,没有心思搞亲密关系,因为懒得沟通交流,不想费神费脑费感情,导致共情能力骤降。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恋爱关系,大家会看着结果来计算投入,害怕互相袒露带来伤害以及处理伤害产生的时间和精神成本。因此也产生了希望明码标价,通过设立各种标准快速筛人的各种相亲局,似乎这样就能避免日后的很多问题。
我的回答是,这并不能够。生活本来就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如果两个人在一起,能平衡你的生活,让你更好面对和处理某些事情,能给你带来正面感受,比如积极、欣赏、赞美、欣喜,但你又不必全然拥有他,占据他,反之亦然,这个关系就是可行的。要是两个人在一起并不能更好,它不能帮你解决问题,让你更有信心和动力,反而带来了更多问题,那你要再考虑一下要不要再跟他一起。其实我们并不是一定需要恋爱结婚的,所以不要为了完成这件事而完成,若它给你带来更大的压力,那就没有必要,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很好,学会爱自己,跟自己相处,也是很重要的。
三是要学会协调,注意不是一味的妥协让步,而是彼此分工、照顾、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支持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价值,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事情可能并没有所谓最好的做法,能让大家心里舒坦,估计就好了。所以有时候,可能对方做的并不怎样,但他懂得从情绪上回应和支撑着你,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自己的经验也告诉我,关注彼此的情绪和需要,而不是看不见或故意忽略,在亲密关系互动中真的非常重要,可能是一两句真诚的回应,可能是一两个表示理解和共情的动作,就是对对方、对这个关系、对生活的尊重。
我们今天简单地讨论了一下亲密关系的问题,到了最后,说上一句,人大概很难有完全成熟的时候,所以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尝试,这就是社会学里说的继续社会化,社会化一生都在进行,所以不要等你觉得万事俱备才去建立关系,而是在关系中不断反思和改善。当然,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不走常规路线,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去寻求亲密关系可以带来的情感满足,比如前面说到的虚拟恋人,养个猫狗宠物,强化朋友关系,也是完全可以的。
关于平等的亲密关系,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谈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能浅尝辄止。不知道讲完这一讲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对亲密关系、虚拟恋爱有没有更好的理解,你有没有过虚拟恋爱的经历呢?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谈谈你的想法和感受。
我是丁瑜,感谢大家收听,再见📚
2024.09.24
手机扫码下载「看理想」App
参与并查看评论内容